“广东故事”培训班举行中国纪录片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时间:2023-11-03 15:01:27阅读:65235
“广东故事”培训班近日在广州纪录片研究展示中心举办。“广东故事”培训班是第三届“广东故事”纪录短片孵化项目特别开设的一个环节,旨
  • 生门
  • 剧情
  • 李家福 夏锦菊 陈小凤 曾宪春
第1张图片
1/4
第1张图片
第2张图片
2/4
第2张图片
第3张图片
3/4
第3张图片
第4张图片
4/4
第4张图片

“广东故事”培训班近日在广州纪录片研究展示中心举办。“广东故事”培训班是第三届“广东故事”纪录短片孵化项目特别开设的一个环节,旨在鼓励广东纪录短片创作,孵化优质纪录片创意项目,搭建纪录片专业交流平台,促进广东纪录短片繁荣发展,弘扬岭南文化。

第三届“广东故事”纪录短片孵化项目为中国国际纪录片节特色项目,由广东省广播电视局主办,中国国际纪录片节组委会常务办公室承办,广州市广播电视台执行。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纪录片制片人、导演秦瑜明首先在培训班上作分享。秦教授认为,一定程度上,广东是纪录片创作的一个“富矿”,其“创作土壤”使得广东题材的纪录片作品有更好的可能性和创新条件。

秦瑜明教授先从纪录片《深中通道》引入,结合对比《港珠澳大桥》的七处点睛之笔,首先强调广东故事应重在典型性,而非地域性这一观点。秦教授提到,在创作过程中,对于所讲述的事物所蕴含的社会意义和价值,是可以通过放到更大的传播环境中去进行提炼的,这样能更好展现“广东故事”中的典型性。

中国纪录片网负责人、纪录中国秘书长张延利带来《新时代纪录片的创作趋势与传播创新》的主题分享。

张延利首先提出“四点思考”,引导大家从纪录片读懂“中国式现代化”。一是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中国纪录片面临怎样的新的历史方位和时代坐标;二是中国式现代化给予纪录片的价值观、话语体系、叙事方式的影响和变迁;三是纪录片如何诠释中国式现代化核心要义、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四是纪录片如何讲述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新中国发展史上、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伟实践的故事,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纪录片的力量。针对这“四点思考”,可以通过以下几点去延伸:话语框架上,彰显中华文化精髓与中国价值观;话语策略上,从“宏大-封闭”转向“个体-开放”;叙事美学上,注重从优秀传统艺术中继承创新;叙事模式上,注重从优秀传统艺术中承继创新。

通过对国产纪录片发展历程与选题现状的垂直梳理,张延利提出,经过这十年来的发展,中国纪录片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网络成为纪录片传播主阵地。当前不少企业会开始考虑以纪录片形式去展现企业理念或打造企业文化产品,从整体趋势来看,纪录片在未来很可能成为很多大品牌、大企业的投资选项,新时代下纪录片是存在巨大机遇的。

在选题方面,张延利表示,目前国产纪录片发挥着“国家相册”功能,在重大题材上呈现出多元视角和多样叙事路径。例如,人文历史题材能多角度展示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然地理题材中立体化展示了中国地理山川之美;美食生活题材能全方位呈现中国独特的美食文化和生活智慧,例如有借美食述人文乡愁的《舌尖上的中国》,还有借美食文化呈现澳门回归20年来多元繁荣发展盛景的《澳门之味》;现实人文题材多元化地探讨了现实人生的多面性、丰富性,且兼顾人文关怀,比如《生门》《城市梦》等;而国际合作题材实现自我呈现与他者叙述的有机契合,如《极致中国》《走进大凉山》等;还有一些通过平凡人物故事,将个人命运融入时代变迁,实现叙事自洽的纪录片,例如《变化中的中国》等,这些题材纪录片通过主题主线创作呈现出多元视角和多样叙事路径。

对于广东题材纪录片,张延利则认为可以聚焦区域文化,讲好大湾区故事,彰显文化自信,立足于广东历史沿革与发展特色去进一步提炼创意、提升创作。

互动交流环节中,现场观众积极提问,两位导师都一一作出详细的回答。

秦瑜明表示,纪录片的创作中,不能只顾创作系统的表现,也要兼顾语音系统,如解说这一形式为作品带来的影响;也可以多去关注影像系统的表现,通过视听创作传达好自己的创作内核与理念,呈现好人物的特质,而在作品表现力上,在当前的这个环境之下,新闻性不会影响到纪录片作品的主旨表达及其价值,纪录片表现力不是直接简单生硬的论述,你的作品是否有意义内涵的传达,是否有直指人心的力量,也是很重要的一个考量因素。

张延利认为,纪录片的创作要有一个新媒体思维和未来传播的思维,要坚持内容为王。在技术创新加持下,纪录片的创作团队要发挥沉下来的优势,即地方的优势,尝试找到接地气的选题和故事去打动观众,科技创新下的视觉冲击和共性下的情感共鸣都是纪录片吸引观众的关键。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肖扬

编辑/乔颖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